本报记者 包兴安
实力资本从来不缺席,“吉利收购戴姆勒10%股权”、“戴尔恐被反向收购”、“大湖股份10亿元收购冈本中国经销商——西藏深万投51%股权”……2018开年,国内资本市场已呈现出并购活跃局面。《证券日报》记者获悉,在IDG和上海亘泰实业集团等资本的支持下,协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赛”)经过多阶段的资本运作,近日宣布完成对其母公司NutrinsicCorporation(以下简称“Nutrinsic”)的反向并购整合。
协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在IDG资本、国际知名投资机构SLCH和Artiman及战略投资方上海亘泰实业集团等众多资本的支持下,2018年协赛将在美国、印尼和中国投建4个项目工厂,预计2025年,达40个工厂,年产值3亿美元。
“此次协赛对母公司的反向并购,及其明确的控股和扩张计划,将为5年内实施IPO的战略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负责人说。
市场人士指出,对于收购方而言,并购成功之后的管理挑战才刚刚开始。能否实现“脱胎换骨”,还要靠对市场和公司新业态的快速适应。
据悉,此次投资完成后,协赛将全面接管Nutrinsic全球业务,拥有其全部知识产权,包括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核心专利体系40余项,协赛的国际化优势更为明显,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展污泥及营养副产物资源化业务。
一位行业分析师表示,不论中国还是全球,未来长期对废弃营养副产物处置管控将日趋严格,成本上升;另外,全球鱼粉产量持续下降,若没有新的蛋白源替代鱼粉供应短缺局面难以改善。
公开资料显示,经过十余年的技术研发和中试运作后,Nutrinsic于2007年在美国特拉华成立,是首家污泥资源化生产营养物质的创新型高科技公司,成立之初便受到硅谷、华尔街诸多实力资本的支持,开展废弃营养资源化技术的产业化研发和运作实施。与全球知某食品企业合作,在俄亥俄州建立全球首条功能性单细胞蛋白生产线。
2011年,Nutrinsic与上海亘泰实业集团联合在香港成立协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iCellSustainableNutrintion),开展亚洲地区食品工厂液体有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的运作和开创性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食品工厂大量液体有机副产物被废弃,甚至因填埋等处置不当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并且到2020年,我国城镇和工业污泥将超过1亿吨。提高该类废弃物处置效率、成本和价值等成为行业关注热点和政策支持重点。将食品工厂液体有机副产物中的生物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的蛋白产品,颠覆了目前处置模式,加速了碳源的转化效率,市场空间巨大。
据ResearchandMarkets预测,至2030年全球蛋白需求增长30%以上,其中亚太将成为最大市场,占比约41%,北美为第二大市场,占比25%。至2030年,全球蛋白质产品需求预计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2亿吨(增加40%),而现有蛋白质饲料主要原料为海洋捕捞的鱼粉,大量捕捞导致了海洋生态的恶化和物种减少,鱼粉替代品急需出现。
2014年,协赛在中国浙江成立首家食品工厂液体有机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的公司,与某国际知名啤酒企业合作,利用全球独创的环境、生物和营养专利技术,对啤酒厂液体有机副产物中的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培养出富含核苷酸的微生物,经研发改进,生产出优质核苷酸类单细胞蛋白产品——核泰宝,为畜禽及水产动物提供了非转基因、可持续的饲料原料,填补了全球优质BSCP(BacteriaSingleCellProtein)蛋白的空缺。
大量实验证明,较当前市场主流蛋白和其他新型替代品,协赛产BSCP蛋白在可持续、成本、功能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可实现对鱼粉的1:1替代。较藻类蛋白等生物蛋白产品,协赛培养的菌群生长繁殖迅速,可在数分钟内完成一代的繁殖,有机物消耗转化速度明显快于藻类。
研究人士表示,就生产成本而言,协赛蛋白产业化生产投资为750美元/吨产能,预计两年后下降至600美元/吨产能,将大幅低于藻类等生物蛋白产业化投资2000-5000美元/吨产能。且产业化运作成熟,规模化连续生产,生产成本更低。